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为什么要为一个二流甚至三流院校的法学代言

赵广开 学术之路 2021-09-16

小升初的时候差了3分没有考上县重点初中,当时没有800块钱支付3分差距的学费,回到日渐没落的乡中学读书2年。在乡中学努力学习2年,初二下学期县重点初中办了一个私立学校,自己凭着数学100分的优异成绩顺利转入。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就是这短短的2年自己与同龄人的差距已经深深的埋下,虽然入学考试成绩很好,但是真正的开启初三学习时才发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经过一年的努力学习又顺利的以若干分的差距无缘县重点高中,而此时的金钱代价为差1分支付1000块钱,共计1万元左右,很自然的选择放弃读县重点高中,到另外一个高中读书只需要几百块钱的学费。

那时的自己并没有觉得差很多,而且自己也可以通过努力实现大学梦,甚至一直保有清华美梦。当初只知道高考需要660+以上的分数就有希望,但是这样的分数怎么取得,自己的差距有多大并没有清晰的认知。对于学校的教学质量,自己也谈不上有什么清晰的认知,依旧保持着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早上积极背书,上课认真听讲,晚上认真做题,一切就这样有条不紊的推进着。但是自己想转学名校,那时候听说可以通过一些考试或者参加一些竞赛证明自己,于是乎高一下学期一个多月都在折腾这些事情,后来当然是继续留在学校上学,一直到高考,平时成绩还不错,名次偶尔进个全校前十,但是并不能清晰的认识高考与大学招生。只知道分数,分数,怎么提升分数成为核心关注的问题,当时自己的唯一办法就是刷题,认真的总结。

可是,高考时,第一门语文就考砸了,其他科目的考试也受到影响。成绩一般般,够河南省得三本分数线,不甘心啊!你懂得,复读一年吧。复读一定是去县重点高中,此时还好学费跟成绩挂钩,不贵。就这样又努力一年,成绩没有达到一本线,上个好二本就行了。

此处插上3个客观现实:上小学四年级时学校新引进了一批图书,对于我们这些穷地方的孩子当然是宝贵的学习资源,但是学校图书室没见好,因此也就没有让我们进去看过,现在想想就很生气。我们上初一时小学基本处于倒闭状态了。初中时没钱买书,也没有听说过学校有图书馆,初一初二除了课本一共买了一本1.5块钱的盗版物理教学讲解类图书。高中时只记得学校有一个租卖小说的摊位,图书馆没听过。不过好在那时在一个老师家拿了一些学习资料。所以,你要问我四大名著之类的,除了能够答上名字可能其他的就是背课本了。

一句话概括上述3个不同阶段的客观现实就是:除了教材没有其他可以学习的书,更别说优质的图书了。

当然这是我们那时候的状况,现在的教学资源应该有不小改观吧。我们是被教育改革耽误的一代,不少时候我特别喜欢调侃:我走到哪里,哪个学校倒闭。(至少小学、初中基本这样,高中我们离开之后学生考上二本的就不多。)

啰里啰嗦写了这么多,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在进入大学之前,大部分像我一样的学生对大学、对名校、对专业基本上处于无知状态。当时报志愿时那就是按照分数以及运气报的,当我这样一个高中理科生拿到法学录取通知书时,根本不知道这是一个啥专业,只知道自己考上了一个很好的二本院校,可以了。后面的精彩故事就不需要写了。

回归到本文的主题,为啥要为一所不是很好的院校法学专业代言。除了那是我们的母校,有我们的老师、同学与青春,是否还有其他可以触动自我的理由。在分享理由之前,我们先看几个客观事实:

1.当前中国大陆共有600多所院校招生法学本科生,除了100多所有比较齐全的师资配置外,剩下的400多所相当程度上只能说能够开全法学核心课程,但是讲的怎么样就不清楚了。当然大部分院校的刑法、民法、宪法、诉讼法等课程整体上师资配置还可以,学生还是可以了解学习基本的法学基础知识的。

2.法学专业的就业长期处于红色警报线,而且整体上最初工作的五年会很苦,挣不到多少钱。

3.法律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大家是都知道,很低,而其是法学就业的敲门砖,普通院校本科生毕业五年内通过比例大致在百分之五十。仅看这个数据可能不低,但是如果具体到实际中,你会发现不少人本科毕业之后3年一直在参加各种考试:法考、公务员考试,根本就没有工作挣钱,就知道法学本科生的生存现状了。

4.近年来法学研究生、法学考博异常火热,虽然有不少出身普通院校的人,但是你会发现其比例正在急剧下降,特别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考入名校的人数是越来越少,进而在法学考博中,一个双非的学生申请名校博士,申请这一关就被pass掉。这表明普通院校法学本科生的出路是在被严重限缩的,如果赶不上某班车,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机会赶上了。

5.即便是能够考取名校,你会发现普通院校的学生处于大龄状态,超龄状态,即本科4年+硕士3年+博士4年的进路已经是大部分无法承受的,更何况是进入名校考研需要2年,考博需要2-3年,其所有的优势基本上没有了,即便你最终考取了名校,会发现自己博士毕业时马上触达35岁红线。

当然还有很多,为此我们草拟了一个严正声明(关于**大学(学院)法学专业的严正声明能看懂声明的都懂,看不懂也很正常。

在说了法学这么多不是之后,我们来给出几个理由,看看能否说服。

1.高校招生制度与规模短期内不会改变,虽然相当多的院校在法学教育质量上存在问题,但是短期内这些院校不会砍掉法学专业。因此与其寻求不切实际的断崖式革命,不如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推动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行走在探索路上。

2.这是中国法学博士、法学硕士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是否有勇气断送自己或者同学朋友工作的勇气呢?其实大家都知道老师是不断在试错中成长的,好在当下有互联网,有海量的资源可以供学生利用。

3.普通院校培养出来的法科生是推动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基石,他们承担着整个国家的普法工作,承担着保证法治的运行。可能我们不少人以为五院四系等学校培养出来的才是中国法治的希望,但是我想表达的是,他们更多的是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而非法治建设的基石。虽然他们很重要,而且会越来越重要,但是法治的运行还需要海量的法治人才,可能在法庭之上这些人能够娴熟的运用法律实现法治正义,但是在法庭之外还有海量的关心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需要去处理。这些事情不再局限于存粹的法律纠纷,而是参杂着更多的其他问题,谁去解决,只能让这些拥有一定法律知识的人。

可能还是无法说服你,但是如果你是一名法学研究生,让你每天去处理100元标的的案子你可能很快就拒绝掉。我们也都知道除了法官、检察官无法拒绝一些很小的法律纠纷,像律师特别是知名律师,他们是百分之百拒绝一些标的很小的案子的,而名校学生很大程度上成为就是这样的律师。当然这不是批评名校学生,而是强调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与分工,如果名校的学生都处理一些很小的日常纠纷,那么一些大宗的国际纠纷就无人处理。我们一直在贯彻一个培养方针:让名校的学生更多的走向国际舞台,在大的平台上为国家、企业等维护权益,发出中国声音。如果名校的学生始终盯着我们一般县级法检的工作,那将是中国法治的悲哀。相应的除了国际法律纠纷之外,常规的法律纠纷需要名校本科生、一般研究生去处理,而老百姓日常的法律纠纷则需要广大的普通院校培养的法科生去处理。因此我们不提倡去唱衰法学本科教育,而是要看到中国在基层法治人才培育方面还有海量的缺口,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缺口还非常大。

4.大学教育的本质绝非找一个好工作,而是育人,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发展潜力。法学教育在当下的中国非常重要,不要站在法学内去评判法学专业,而是应该看到我们的法学教育真正给予了我们什么?我无数次听到有人说在学习法学之前根本不了解也不想学习法学,但是在学习之后就爱上了这个学科。而且法学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只不过其潜伏期比较长。

5.中国当下不应该提倡凡事都走复杂的法律程序,而是应该探索更加多元的矛盾化解路径,而普通院校的法科生是探索的主力军,他们更了解中国普通人。

6.普通学生也有上大学、学法学的权利。社会自身具有自己的淘汰机制,为啥我们每年要招录这么多法科生,因为社会需要,因为学生想学。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考取名校,在中国法学专业也不应该成为只有精英人才才可以学习的专业,我们应该给予更多人选择的权利。

当然还可以列出不少理由,而且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保留母校法学本科专业的独特理由。当下我们太喜欢用一些量化的指标去评判某某专业,例如法考竟然每一个人通过,考研竟然一个名校都没有,就业率这么低。平时大家都讨厌的指标在我们评判法学专业时确非常喜欢用。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如何去构建更加科学多元的法学教育评判体系,应该探索更多的就业途径,应该摒弃一些固有的偏见。例如通过法考不从事法官、检察官,如果不想做律师,为啥一定要去混个律师证?没必要嘛,我学的是法学专业,掌握的是法治的精髓,而不是那个证。

在此也必须说明,我们提出上述观点也绝非是号召能够读名校的学生去读一个一般院校的法学本科,而是让更多学子了解法学,作出适合自己的决定。套用法律就是“宣传法学专业是我的权利,我既可以行使也可以不行使。”

热烈欢迎广大学子加入:2019年本科招生“法学代言人”招募公告重磅来袭


给广大学子更多的选择信息,如果有缘,欢迎加入:全国400余所法学院简介汇编,欢迎广大考生报考法学专业!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